咨询电话:18651048016
在线报名
  • 看不清验证码?点击刷新!
课程类别 Product category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手机:
18651048016
电话:
18651048016
地址:
江苏省扬州市文昌东路88号
就业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> 就业指南
你还在担心焦虑孩子嘛?一年级新生家长点进来
添加时间:2017-9-9 16:25:57


距离孩子们进入小学已经一个星期了,很多家长还是摆脱不了开学的焦虑,坐立不安。孩子在学校过的怎么样?我孩子怎么又被批评了?孩子喜不喜欢这个老师呢?其实这种焦虑是不必要的。


小队长整理了这篇文字,希望能帮助家长们摆脱焦虑。



01


一年级孩子刚刚从幼儿过度进入小学,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、无法融入集体,大部分只是暂时现象从幼儿园进入小学,环境和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,我们要允许孩子有个适应的过程,并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上学校生活,让孩子喜欢他的老师。


小学一年级的孩子,他学习的动力,对自己不良习惯的约束力,是紧紧和情感连在一起的,特别是对老师的情感。他喜欢这位老师,就会认真完成这位老师布置的作业,会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认真听讲、踊跃发言。


作为家长,在这个阶段家长也会为此而忧心忡忡,焦虑自己的孩子,生怕孩子跟不上。首先家长要成为孩子和老师之间情感的桥梁,引导孩子发现老师的优点,体察老师的关爱,让孩子喜欢他的老师,鼓励孩子多为集体做事情,如为班级图书角捐献几本图书、给班级的花草浇水等,通过不同的方式,增强孩子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,以便尽快融入集体。



每一个孩子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——一定要当个好孩子。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实现这个愿望,要与老师多沟通,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及时表扬,让孩子对校园生活产生自豪感与成就感。


02


作为家长要做好孩子精神上的准备和安抚,真诚地祝贺孩子,让孩子内心真正的放松。

下面就一年级新生家长大致会产生的一些困惑与焦虑作以疏导:


一年级课程安排


现在小学的课程分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。基础性课程是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,一年级有语文、数学、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品德、科学;拓展性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,深化课改后,小学的课程有变化,更多整合的课程,更关注孩子的整体能力培养。


针对低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,课程时间长短结合,低段每天3节长课,每节课40分钟,两节30分钟的短课,;课程内容丰富多样,既有语言应用的学习、数学灵活运用的训练、品德素养的培养等领域的基础课程,又有实践课程、兴趣课程、社团活动这三大板块的拓展性课程,丰富的课程旨在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学有所乐、学有所得。


是否陪读


“家庭式”陪读并不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,家长“陪”,并不是步步跟踪,时刻守候,我们应将“陪”走向“培”

第一,培养孩子的责任心。如每天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。刚开始时,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如何整理需要用的教材,暂时不用的要放在书架上。要用的教材还要按书的大小进行排列,这些细节要告诉孩子。

第二,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,坚持每天与孩子进行半小时以上的亲子阅读。

第三,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,多肯定孩子的进步。


是否禁止孩子看电视


这段时间也是培养孩子“书心”的时间。我发现,有些孩子只看动漫类的书,或者只看电视里的动漫节目。看电视不一定就是错,关键是看什么,孩子吸收了什么,如果是有趣的、有启示的节目(比如自然百科的一些专题),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棒的,但如果看电视只是消磨时间或者让孩子在家里安静一些,就不可取了。电视的视觉冲击太大,对孩子以后的文本阅读会有影响。


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


孩子刚上小学,学习任务并不是很多,一年级的老师也会很注重幼小衔接,注重孩子各方面习惯额养成,注重孩子学科之间的联系,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,协调孩子的学习任务,不会给孩子造成太大压力,等孩子慢慢地有适应力之后再加大知识的教授


如果发现孩子学习进度跟不上,这种情况大多与孩子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有关,家长应配合老师,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,如利用孩子休息的时间单独进行辅导等。如果孩子有做事拖拉、专注力差等小问题时,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,做到家校同步。同时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,多鼓励,让孩子找到自信、找到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感。


面对批评


家长对孩子的小评判,家长首先要放平心态。因为,老师的评判,并不是对学生的整体评价。换言之,某个孩子在某一阶段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,家长也不要过于焦虑,不要一听到老师的评价,就盲目地对孩子一顿训斥或埋怨。


正确的做法是,全面了解孩子的问题是出自生理还是心理,它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;必要的时候与老师面对面地进行沟通,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,而不是过于放大孩子的劣势、打击孩子。



家长首先要理解,并且在孩子提到在学校的一些不如意时,一定要站在学校、老师的这一边。也就是要肯定学校,肯定老师,不能为了安抚孩子就顺着孩子的意思说老师的不是。如果这样,孩子就会为自己的一些小错误找到可以推卸责任的理由,也会更厌烦上学,只会让问题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。家长应该听完孩子的诉说后,以冷静、客观的态度分析孩子说到的问题症结在哪里,能帮助孩子解决的就解决,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和老师沟通。


只有和老师建立统一战线的联盟,才能给孩子最恰当的帮助。


家有学童的父母,一下班就盯着孩子学习、做作业,每天过得都跟打仗一样,但是孩子却不丝毫不领情,谁管学习就跟谁有仇似的。这样一种爱如果给孩子,孩子感到是一种束缚、是一种压力、是一种捆绑,孩子就会去挣脱,或者说逃跑。所以陪伴可能是心理上的一种陪伴,让孩子在家庭或者社会中能感受到温暖,他在学校中的成败、得失、起落,在家庭里面能起到支持的作用,包括碰到困难,家庭能起到支持的作用,而这种支持不是靠我们贴着孩子、盯着孩子能解决的。


碰到不顺心的事啊、受了批评啊、成绩有起落,包括人际关系,对他来说都是挫折。当孩子碰到困难、碰到挫折的时候,正是挫折教育的良好契机,这个时候怎么去支持他面对挫折,怎么支持他自己去解决这个挫折,而不是代替,这点是非常重要的。


03


当家长的焦虑放松下来,对孩子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知的时候,尤其是能通过孩子的错误发现潜藏的个性优势和潜能,并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发展机遇的时候,会由一个焦虑的家长变成一个自信的、胜任的、充满信心的、充满希望的家长。